您好,欢迎访问广东培训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课 > 战略管理 > 课程内容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思维

发布价:¥1800
原 价:¥1800 课程编号:KC18377
用手机看:
手机扫码
开课日期
培训天数
上课地区
状态
2011年10月29-29日
1天
广州市
立即报名

培训对象

管理层

课程简介

一、文化与思维之关系

什么是“文化”?

文化对于人们的做法起着思维的引导作用

二、同情与敬意的理解中国文化

“返本开新”

“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传统”影响“现代”,塑造着“现代”。

三、何谓“中国”

1、“中国”——代表文化意识的“文”、“野”之别。

周灭商后,建都于洛阳,有国家中央的“中国”之称。

2、《战国策?赵策》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3、宋代石介《中国论》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中国内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缞麻丧泣所自制也,果瓜菜茹所自殖也。……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

4、近代的康有为:中国能礼仪则中国,中国不能礼仪则夷狄之。夷狄能礼仪则中国之。

5、“亡国”与“亡天下”

谭嗣同:“《文王》之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者夷狄之谓也,新者中国之谓也。守旧则夷狄之,开新则中国之。”

6、和谐、和平、尊重、礼让

7、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谐:

“和协万邦”——和平共处长城——文化符号

“柔远人”——“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怀诸侯”——“厚往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中国的战争观——慎战——反战

《孙子兵法》的启示:曹操“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一曰道。道者令民同意也。”

“上兵

《正诬论》:“且夫圣之宰世,必以道莅之,远人不服,则綏以文德。”

“敌国有衅,必鸣鼓以彰其过;总义兵以临罪人,不以暗昧而行诛也。故服则柔而抚之,不苟淫刑极武;胜则以丧礼居之;杀则以悲哀泣之;若怀恶而讨不义,假道以成其暴。”

四、何谓“天”

(1)、天——物质之天

(2)、天——神、上帝。“帝生子立商(商王朝)。”

(3)、天——道德主体。“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皇天无亲,常与善人”。

(4)、天——自然而然。“牛马四足谓之天”。

五、何谓“人”

(1)、“天、地、人,三才,人为贵。”

“草木有生有气而无知,禽兽有生有气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气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

人的价值—不同禽兽。

孟子“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无四端之心“非人也”

中国的“人”——人是天地间最有价值——家国意义的人,忽视个人的权利。

近代西方的“人”——尊重个人的权利。

(2)、“人性本善”

儒家孟子:人有四端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恻隐(同情)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荀子主“人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后天发生的。道德规范是后天接受教育形成的,不是先天具有的。

荀子主张除礼教治理,更要法律治理。

六、何谓“和谐”——和同之辨

最早“和”字出现在中国音乐史的古代文献上,“音因序(律)而和”。

中国古代音乐追求“和”的境界,因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音乐的和谐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一致的,这就是“乐由天作”的意思,这种“天籁之声”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在春秋时代人们就认为音乐有“移风易俗”的审美教化功能,所以原本描述音乐的“和谐”一词又可以指陈人品、家国的社会教化作用,故有“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夫妻和谐,家富足”和“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祸乱之所起也。”

和与同的辩论:

“和”——多样化、多元化

“同”——一致化、同一化

“和则相生,同则不继”,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发生发展,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不会发展。

多元文化的世界才符合发展的规律,强调一元化世界是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七、何谓“中庸”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思维的方法。

强调道德与智慧的结合。

“叩其两端,持其中。持中无权(权,权变),犹持一也。”即是:研究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要从第三角度理解事物,同时还要根据事物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条件去认识事物,否则就可能片面理解事物。

“中庸”——一分为三。

八、中国式思维方式与当代社会

中国的特定环境决定特定的思维模式,而在“现代”,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想有用,只能做出调整,去发掘它的精髓。

(1)、中国“和同”理念与西方系统理论

(2)、中国的传统伦理遭遇西方的资本市场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传统伦理观念有着什么样的当代价值及应用方式。

讲师介绍

王守常 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学人》杂志主编,东方文化丛书中国文化编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

王守常教授曾与北京大学现任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著名学者汪晖共同主编学术杂志《学人》。在当时即被称之为“《学人》三君子”。

王守常教授从国学的角度研究商业社会;在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的今天,通过向企业家学员们传道、授业、解惑普及国学,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期相关公开课

公开课服务流程

公开课报名流程

在线报名/咨询

联 系 人 :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咨询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