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培训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机构 > 机构介绍
华夏盛德文化咨询有限公司logo

华夏盛德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所在城市:上海市-上海市
公司简介

一、关于华夏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   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华夏的历史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成长足迹

由北京华夏盛德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的华夏礼仪学院,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值得信赖的礼仪培训品牌。

从成立至今,华夏礼仪遵循着传播中华礼仪文化,帮助企业“以礼治企,以礼赢利”,帮助个人“依礼做人,以礼做事”的信念,和创新、发展、客户至上的核心精神,不断追求品牌的创新和突破,2009年华夏礼仪学院被评为“中国十佳专业礼仪培训机构”。在发展的4年间,华夏礼仪学院专家团队不断根据企业及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研发新的课程体系,培训效果受到了企业及个人客户的极大好评。

2007年 乐蒂形象礼仪俱乐部成立,致力于为企业和女性提供专业的素质教育培训服务。推出了一系列的精品课程,同时打造专业团队,得到社会企业和个人广泛好评。

2008年 随着公司发展,乐蒂形象俱乐部正式更名为“华夏礼仪学院”对于培训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并进行第一次网站改版,新版网站内容更全面,更专业,并面向全国进行推广。

2009年 华夏礼仪学院因优质的课程服务,被评为全国十佳礼仪培训机构。

2010年 华夏礼仪学院品牌年,华夏礼仪学院面向社会推出一系列品牌课程,更成为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融侨地产、雅居乐地产、紫薇地产等等众多 企业首选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企业多达400多家,累计培训人数3万人次,且客户好评率达到100%。

2010年10月 国内首家以核心品位礼仪文化交流为主的高端私人会所华夏●贵人堂 Housgret正式落成,此会所放眼全球,定位为广大致力于追求高品质事业的商界精英人士倾力打造而成。

华夏●贵人堂 Housgret 文化交流会所整体装修彰显文化品味,特别订制的代表华夏文化风格的中式实木家具,以及整体环境氛围,营造出一种和谐文化,幽雅大方,内敛深厚的感受,阁下您来到会所会有一种远离都市浮躁,增加底蕴内功的人生体验。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会所运行模式让阁下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超值服务。

华夏●贵人堂 Housgret 文化交流会所为阁下的到来提供了商务休闲区,茶文化体验区,红酒文化体验区,奢侈品文化体验区,个人领袖魅力塑造专属区,养心静修区以及贵族商学院涉及到企业管理方面的主题沙龙探讨活动和大型的社会公 益活动等等,涵盖了阁下在平衡家庭,事业,人脉方方面面的周到的服务。

2010年11月,华夏礼仪学院正式与IPA国际认证协会强强合作,正式在中国大陆为独家授权推广《IPA国际注册礼仪培训师认证》项目的机构。

2011年华夏礼仪学院将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礼仪培训服务平台而奋斗,感谢一直以来对华夏礼仪关注与支持的社会各界朋友们!

2012年将是华夏礼仪塑造品牌与腾飞的一年,从元月二日在上海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以及3月份顺利建立以IPA平台为载体以传播华夏礼仪为使命责任的市场战略,顺利地团结了湖南,重庆,上海、内蒙、陕西、广西等地优质合作伙伴,进行“华夏礼仪文化中国行公益讲坛大型活动”。

2012年华夏礼仪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合作伙伴联盟关系,以高质量,高满意度,高效率顺利地完成了4个大型的咨询项目,在短短的2月到5月的3个月时间里,华夏礼仪凭借优质的课程,以及雄厚的师资团队累计完成了8000人次的礼仪培训成果.

2012 年华夏礼仪平台的雄厚师资力量满足社会各阶层企业几个人的学习需求,力争为更多的人带来礼仪文化之旅。

三、关于LOGO 的释义:

九条方形线与半椭圆不规则华夏的释义:

整体涵义:九州方圆,地大物博,传播礼仪,永无止境!

三条线形:代表华夏礼仪之德、和、行三要素,回型代表做人的谦卑委婉之意。

礼之用,和为贵!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

华夏边框不规则图案在显微镜放大的效果下代表了: 19种礼仪姿势的合成体,从而形成的礼仪之根在华夏的寓意

华夏礼仪的观点:

礼仪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文明史,是唯一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礼仪,始于周,经过几千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文明、制度、自然法则、准则、交往方式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礼”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我国传统上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仪。礼法,指的是行为,即礼的形式。礼义是指形式的意义,二者缺一不可。有礼义没有礼法,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有礼法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中国古代的礼仪是以修身为基础,《礼记》日,“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强调礼和修身相结合,这是礼的最高境界,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

一、礼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中国结合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礼”是文明的标志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对文明和美好的追求。礼是人们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战胜野蛮和落后、摆脱愚昧和无知,走向开化、进步与文明的标志。韩愈在《原道》中说:“孙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讲的主要是严夷夏之别,而严夷夏之别就是一个“礼”。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者的斗争。而历史文明的进步,就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逐渐取得的。

2.“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宇宙永存,自然法则不可改变,是天然合理的,儒家看到了天地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孔子的天道观。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儒家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处处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

3.“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礼”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礼作为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礼”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4.“礼”是国家典制

国家典礼都是按照以人法天的原则制定的。《周礼》设计出一套理想官制,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各辖六十职,共计三百六十职,象征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以后,这套制度成为历朝的官制模在此。称职官制为职官礼,称军政制度为军礼,甚至连营造法式,也因品阶官爵高下而异,处处包含等级制度,所以也是处处为礼。

5.“礼”是社会行为准则

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于“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行为要求,制定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是社会活动中最合理的原则。《礼记?曲礼》说: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施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则无由得成。要通过教人师法、训说义理,来端正其乡风民俗,不得其礼就不能备具。争讼之事,不用礼则难以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等等的上下、先后之位,也必须根据礼才能确定。从师学习仕官与六艺之事,没有礼就不能亲近。班朝治军,莅官行法,只有用礼,才有威严可行。

6.“礼”指仪典、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人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在这里,“礼”与“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

7.“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也不肯爱实者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中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组成。“礼”表示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其本质是尊敬人。

8.“礼”通“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

在古代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礼记?促尼燕尼》云:“子日:‘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管子?心术上》亦日:“礼者,谓之有理。”等等。

这表明,在待人接物的礼节上,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稍许压抑自我,迎合对方,明事理,辨是非的行为。在能明事理、辨是非的人们里,每个人都是礼仪端正的人。

9.“礼”指礼物

对“礼”有起源于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说法。在祭祀中,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牺牲)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物质的成分,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即礼物。

服务过的客户